文學與美術中的前衛主義思潮與現代性
工作坊
時間| 2025年5月27日(二)14:10—
地點| 政治大學百年樓330409室
議程|
發表時間:每人30分鐘
發表語言:日語 / Q&A:中日文
發表人:
1.波潟 剛 Namigata Tsuyoshi / 九州大学大学院比較社会文化研究院教授
題目:關於東亞前衛主義研究的可能性
(東アジアにおけるアヴァンギャルド研究の可能性をめぐって)
2.邱函妮 / 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副教授
題目:日治時期台灣美術的地方色與現代性
(日本統治期における台湾美術のローカル‧カラーと近代性)
3.吳佩珍 / 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題目:饒正太郎詩作的台灣記號與現代性書寫
(饒正太郎の詩作における台湾記号とモダニティー」)
4.張政傑 / 東吳大學日本語文學系助理教授
題目:日本普羅文學與現代性的交錯
(日本プロレタリア文学とモダニティーの交錯)
報告概要|
1.「關於東亞前衛主義研究的可能性」(波潟 剛)
1916年時,達達主義自蘇黎世出發,1924年在巴黎發表了超現實主義宣言,至今已經過了百年。此外,日本國內的日本前衛藝術以及文學研究也正在增加。此外,Surrealism Beyond Borders(2021年)、Globalizing the Avant-Garde(2024年)等全球視點也陸續出版。今天主教介紹日本的研究動向,同時學習台灣前衛主義的歷史與意義,希望有機會與大家一起探討研究的可能性。
2.「日治時期台灣美術的地方色與現代性」(邱函妮)
「台灣美術」的概念與框架,可說是在殖民統治下,「美術」概念和制度移植到台灣的過程中所形成的。尤其是日治中期以台灣美術展覽會(台展,1927~1936)為中心的台灣畫壇中,創造具有獨特性的「台灣美術」,乃是最核心的概念。本次的座談將說明殖民地美術展覽會中的「地方色(Local Color)」等問題。簡而言之,在台展中所謂的「地方色」概念,是將西方現代性視為普遍的價值標準,在與之對比時所顯現的獨特性。此外,表現「地方色」的展覽會方針,也包含了創造新的「鄉土藝術」的要求,然而這個要求是以創作「內台融合(日台融合)」的藝術為主要內涵,這也可說是統治者同化政策的一部分。然而,對台灣人而言,追求台灣的獨特性,卻反而成為凝聚共同體意識的力量。
3.「饒正太郎詩作的台灣記號與現代性書寫」(吳佩珍)
隨著日本現代詩詩刊史料的出土與復刻,饒正太郎的詩作可見於一九三〇年代各種主流的現代主義詩誌。他可說是於戰前日本文壇活動力最旺盛,同時產量最豐的台灣詩人。此次報告將聚焦一九三〇年代日本現代詩運動的脈絡,介紹幾乎不為人所知的台灣詩人饒正太郎,同時爬梳其初登文壇的《椎之木》時期詩作中的台灣記號,以及其創作中現代性書寫的軌跡。
4.「日本普羅文學與現代性的交錯」(張政傑)
第一次世界大戰過後,歐洲出現一股革新既有藝術形式與表現方式的前衛運動,亦即現代主義,大約在大正後期由西方傳入日本,在日本的文學土壤裡,長出了新興藝術派、新感覺派與新心理主義等文學流派。從文學創作的個人角度出發,現代性可以說是一種嶄新的知覺感受、思考模式與態度行為之表達形式。一般視為「藝術至上」的現代主義文學,與基於社會主義思想的普羅文學,在文壇裡呈現相互競逐之勢。若從對於既有藝術形式的挑戰與顛覆性質來看,兩者並非如此壁壘分明,反而互有相通之處。普羅文學站在勞動階級的觀點創作,以破除基於封建主義的既有文學建構。而為了新的文學主體與客體,必須創造出新的感知模式與表現形式,此與屬於現代主義陣營的各個文學流派,形成一種相互競合的交錯共存。另一方面,戰前曾為日本殖民地的臺灣,亦受到這波現代主義全球化的影響,在傳播擴散的過程裡,由於受到殖民體制的限制,以文學論述和創作為主,具體而言便是新文學運動的發起與推進,有鑑於此,最後將談及被視為臺灣新文學運動之一環的普羅文學如何在與現代性的混雜交錯之中萌生。
主辦單位| 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